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声明:本网站是我唯一授权的官方网站,任何个人及公司不得以魏云飞名义开设任何以商业为目的的网站     >>查看详情
发表文章PUBLISHED ARTIVLES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发表文章

天津美术学院魏云飞教授:山水有禅音 ——再论髡残 之禅学画理

发布时间:2016-08-23 点击次数: 打印 字号:


论文提要:

           髡残,天赋佛缘,朴拙耿直,自律谨严,以禅入画,不画僧佛乃有佛禅意,真禅画大成者也。时至今日,流传下来的髡残作品虽然与石涛、朱耷、渐江相比数量堪少,然其绘画所表达出来的怡然、通达、释怀,已经跳脱出遗民画风的桎梏,并远超其他三位画僧。作为遗民画家,尽管他也会不时表现出一些孤独愤慨,但更多的是积极乐观,他的禅隐从某种角度而言是为真正的大隐,在禅隐中体验朝夕焚诵的精神升华,在大隐中静享卧游山水的怡然自得,后而达成画艺、人格的至臻至美。

(关键词:禅学   画理  心法宗源   师造化  遗民情结  食古而化    粗服乱头)


山水有禅音



 ——再论髡残 之禅学画理 


【名称】清 髡残 苍翠凌天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85厘米,横40.5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中国,一个崇拜英雄的国度。纵观历史,拥有丰功伟绩的英雄更多出于乱世,政治军事如此,文学艺术亦是如此。以绘画艺术而言,宋元更替之际乃有钱选、赵孟頫,明清更替之际乃有“四僧”石涛、朱耷、髡残、渐江等。不破不立,乱世乃治世盛世之序曲,乱世间文化思想之巨变亦远非治世所能比拟,这些划时代的艺术人物是入云的山峰,令人难以望其项背;更是坚实的桥梁,铸就经典,承前启后。他们在用艺术创作慰籍自我心灵的同时,也在经意和不经意间抚慰世人的心灵创伤。这些艺术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种悲情色彩,或许正是这悲情色彩成就了他们永不磨灭的艺术风格:气韵高古、冲和澹远、荒寒清旷、纵横超脱、幽邃空灵等等。    

           本文所要论述者,“清初四僧”之髡残,因客观资料的相对缺乏,相比石涛、朱耷、渐江而言,他留给后人的印象较为模糊。然而髡残独特人生阅历和禅意山水足以令后学为之深深着迷和景仰。


【名称】清 髡残(石溪) 人物图页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淡设色,纵38厘米,横30.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一、异样的遗民情怀

          石涛、朱耷是明朝宗室后裔,髡残、渐江是明末遗民,虽然出身有异,但是深深的遗民情怀始终是他们比较明显的人生标记。

          因为史书资料的缺乏,对于髡残的生卒年月并无详细具体的统一记载,通常只说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即生于明朝万历四十年(约),卒于清初康熙年间。从这个大致生卒年月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生几乎都处于朝代易祚、反清复明呼声最高的历史阶段。髡残本姓刘,字石溪、号白秃,自署石道人、残道者。他的出生地湖南武陵为人间隐密之地,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创作灵感源泉。因武陵隐秘,偏安一隅,与外世隔绝,故而每每可以避过时代变革和战乱纷争,渐成桃园佳境,加之民风淳朴,遂成文士规避乱世之理想去处和高蹈远引的精神归宿。宋代和明代同为被外族覆灭的汉族政权,因此从民族角度而言,元初的宋末遗民和清初的明末遗民,两者间有着极度相似的心理情结。身处明清更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髡残20岁时即遁入空门,虽然他在30余岁时参加过南明何腾蛟反清复明的队伍,后又因失败重回武陵规避乱世。关于这段经历,他的至交程正揆在其撰写的《髡残小传》里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战乱年代的血雨腥风、艰险的丛林生活,使他深深感触到身为亡国之民的悲愤与疾苦,但同时也令他深刻领略到大自然的千奇百怪和鬼斧神工,渐次营造胸中丘壑,寄情书画诗文,砥砺道德操守,慰籍精神心灵。可以说,髡残“粗服乱头”山水画风的陶养形成与这段古刹丛林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关联。


【名称】清 髡残 山水图

【年代】清代
【简介】册页,纸本,水墨,设色,纵37.5厘米,横76.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复杂的遗民情结派生出独特的遗民艺术,与倪瓒的不食人间烟火不同,与朱耷的冷眼孤傲殊异,髡残独辟蹊径,不仅在创作中聊写胸中逸气,更将其与生俱来的禅学因子揉入其中,这种禅画相融的艺术面貌改变了人们对遗民画风的既有印象,不再一味的孤苦冷寂、颓废萧杀,而是空寂与生活并存,苦禅与顿悟兼修,观者似乎可以感觉到层峦间迸发出来的一股股生之气脉。同为遗民,但是髡残表现的艺术情怀已然与同时代遗民画风的主流形态拉开了莫大距离,这种独特性并非偶然,反观髡残的一生不难发现个中端倪。


二、与禅学的不解之源

           中国古代有很多以禅入画的画家,自唐代王维首开禅画先河,之后的禅月、石恪、贯休、法常、梁楷、玉涧、因陀罗等相继而入,且多有禅画经典作品传世。内涵五彩契合禅理的画家也是层出不穷,李唐、夏圭、马远、赵孟頫、颜辉、高然晖、董其昌等,至明末清初的石涛、朱耷、髡残、渐江,四僧一出,中国禅画进入又一巅峰状态。作为“清初四僧”之一的髡残,他与禅宗的结缘要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非凡之人总有非凡之事,据说髡残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到僧人入室,年岁稍长,他即认为自己乃是高僧转世,故而常思遁入空门。不论这是否为讹传,但将此作为髡残与禅学结缘之由来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开始。后来他果真削发为僧,只是其出家的年月至今尚存争议。作为髡残的至交之一,程正揆在《石溪小传》中写道“廿岁削发为僧,参学诸方,皆器重之”,而同为至交之一的钱澄之则将髡残出家的时间推后了七年。


【名称】清 髡残 结社林泉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水墨,淡设色,纵120.1厘米,横61.4厘米。(日)泉屋博古馆藏。


          石涛、朱耷、弘仁出家为僧更多的出于被动和无奈,从其艺术作品里流露出来的多为孤傲、愤慨和失意等。髡残不然,他是四位画僧中最具佛性佛缘的一位,遁入空门存在着更多自愿因素:与生俱来的宗教信仰、由衷而发的桃园情结、宁静释怀的禅隐状态、禅俗相照的精神面貌,不论是与生具有还是后天养成,这些都成为髡残不凡生活阅历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其影响不可谓不巨大、不可谓不深远。


      “鲠直若五石弓。寡交识,辄终日不语。”“如狮子独行,不求伴侣者也。”这是程正揆对髡残的性格描述,孤僻、耿直、朴拙、易怒、暴躁,但他是幸运的,因为在日复一日的禅佛修行中可以戒除暴躁、嗔怒,使其定慧养性,在山水创作中抒发情怀,自娱自乐;在参悟禅机中参悟百态,自证自法。他将绘画和修禅联系的如此密切,可以说,绘画已经成为髡残修禅入佛的不二法门。顺治十一年,即公元1654年,髡残重回南京,在当时南京的禅学中心大报恩寺,髡残受衣钵于住持浪杖人(觉浪道盛,以“禅律精严、儒释淹贯”著称)并获法号大杲,成为曹洞宗青原系的传人。栖霞寺、天龙古院也都留有他的禅踪画迹,在牛首祖堂山幽栖寺,髡残度过了人生最后十余年。在献身禅学的后半生,髡残将禅学理念融入绘画,其间无不透露出对于禅学的深深景仰。他在禅学和画学上的双重身份以及高深造诣,使得他在当时南京佛教、文艺两界享有崇高地位。除了佛门高僧,顾炎武、钱谦益、张怡、周亮工、龚贤、陈舒、程正揆等人与他多有往来并对他颇为推崇。

          髡残虽然性格孤僻但并不拒绝友人来往,只是到了晚年经常终日不语,孤居幽栖寺实则是彻底的遁世隐居。悠然清静的牛首山是其心中最理想的净土,他以“不语”的方式参禅礼佛,以求得内心的深度净化。

          髡残晚年时曾写信给好友张怡:“老来通身是病,六根亦各返混沌,惟有一星许如残灯燃,未可计其生灭,既往已成灰矣。”在生命之灯即将燃尽之前,髡残把生平所爱之物分散与众,封笔藏印,并嘱托僧人焚其遗骸于长江燕子矶投入江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滔滔江水奔流入海,一代大师终将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名称】清 髡残 松岩楼阁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41.6厘米,横30.4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三、心法宗源

          在四僧的作品中,髡残的作品最富生机,其郁勃质朴的气息始终游走于苍辣劲健、酣畅淋漓的笔墨之中。髡残的山水画大约在其进入不惑之年后逐渐成熟,来到南京之后,深得大报恩寺住持浪杖人器重,个人在佛学界和书画界的声望持续走高,生活相对安定,从现存髡残作品上的纪年(最早约1657年,以1660年后四年为最多)基本可以断定,这是他绘画创作的高峰时期,并呈现出个人风格。

            水流千遭归大海,万变不离其宗,谈及髡残山水师承,当以五代巨然为宗,尤得元代王蒙三昧,旁参黄公望、倪瓒、吴镇、文征明、董其昌等人。髡残崇尚品学重视创作,食古而化,在至交程正揆的帮助下,他能够获观乃至临习元四家及其前贤大作原迹。程正揆曾任工部右侍郎,后罢官回到南京,主张“画贵简不贵繁”,名望甚高,家藏颇丰,比如黄公望《九泖三峰读书图》、倪瓒《鹤林图》、吴镇《渔家乐》,尤以王蒙作品最为经典,如《惠麓小隐》,更是极赞《紫芝山房图》为“天下第一尤物”。在与程正揆一起吟诗作画、参禅论道的时日里,髡残对王蒙作品心摹手追,渐入佳境。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绿树听鹂图》是髡残中晚期的佳作,此作无论构图布局抑或笔法墨法,尽皆彰显出王蒙“密体”画风的独特魅力,可以视为师法王蒙的代表性作品。髡残以繁密复杂的笔法描绘意境深邃的山间景致,层峦叠嶂、奇峰矗立、怪石嶙峋、古树掩映,寂静的禅寺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观者似乎隐隐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可居可游的山水景象令人向往,使得整幅作品更加耐人寻味。张庚大赞其作品曰:“奥境奇闢,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设色精湛,诚元人之胜概也。”张庚所说的“元人”大概就是以王蒙为代表的元季画家。

           当然,髡残并非仅从表象模仿王蒙,在心法上的研究学习更为深入,《松岩楼阁图》上有一段自跋:吾乡青溪程司空藏有山樵《紫芝山房图》,莱阳荔堂宋观察亦有《所性斋图》,而皴染各不相同……舞太阿者神变莫测。董华亭谓:画如禅理,其旨亦然。禅须悟,非功力使然。故元人论品格,宋人论气韵,品格可力学而至,气韵非妙悟则未能也……”这段题跋足以说明髡残对于王蒙以及先贤并非一味崇拜,而是思辨性的作出取舍,正所谓变其法以适意,同时倡导作画须有“妙悟”,其画之神韵更非力学可得之。


【名称】清 髡残 层岩叠壑图

【年代】清代
【简介】轴,纸本,浅降,纵169cm, 横41.5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四、师法造化

          在髡残看来,师法造化乃是获得“气韵生动”的必经途径。他主张博览史书方可使胸次渐广,内藏丘壑。自己亲力亲为参与校刊大报恩寺版《大藏经》。在师法造化上,“尝惭愧两脚不曾游历天下名山、又惭眼不能读万卷书,阅遍世间广大境界”,幸而早年有着“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僻、树木古怪”的经历,成为他日后山水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后居南京,常于晨钟暮鼓中登高眺远;又游黄山,于四序之交观朝夕晴雨之变。《秋山晴岚图》上题有一段长跋:“庄斋破衲非用钱,四年涂抹这张纸……画毕出门小跻攀,爽爽精神看看山”。我们从中可以得知髡残作此画所用时间、状态、心理,真可谓“坐穷林泉”、“卧游山水”。再观《江上垂钓图》,一老者于江边柳下执竿垂钓,有童子一旁作陪。又见江之彼岸山壑纵横,古刹隐现;飞瀑流泉,景致宜人;树姿优美,笔力古健;清风徐来,水波澹澹;远黛苍苍,浑厚华滋。图中自题:“大江之滨石壁之下,仰瞻高林,俯听波涛,不唯荡涤襟怀,实遗忘尘浊矣。”画与题相得益彰,意趣非凡。

         住进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之后,髡残这位善病而耿直的高僧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闭关掩窦、一铛一几,简朴至极。他在朝夕焚诵之余登山揽胜;灵感迸发时随笔而画,《秋山晴岚图》即是在这种状态下历时四年精心创作的一件山水名作。《秋山晴岚图》在构图上以高远、深远为主,近景斜坡亭台、枯柳杂树;中景溪壑曲折、树木夹岸,崖畔有茅屋数椽,丹枫黄叶清泉白石间高士隐现;远景主峰拔地而起,危塔绕云,飞瀑直下,再现溪壑深美秋意正浓之佳境。髡残以秃笔渴墨勾勒山石土坡大形,阴阳略分,层层积墨,最后再次勾勒提醒轮廓。又以略显生拙的中锋慢笔勾勒树木枝干,以圈、点、勾混用作树叶,细节处用笔精审,却依然能将树木的偃仰枯荣表现的恰到好处。水之潺潺、云之缥缈,尽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趣。《秋山晴岚图》中的枯笔渴墨、取势穿插,令观者自然联想到黄公望、王蒙等作品风格。尽管如此,此幅作品已经能够突显出髡残的个人风格:恍然间粗服乱头若残山剩水,实则别具孤高奇逸之趣。 这种孤高奇逸的绘画风格在当时即已得到诸家赞誉,如龚贤谓之“逸品”,石涛叹其“高古”,张庚赞曰“奇闢”……

         早年避兵桃源深处的经历固然为其积累了诸多素材,开阔了眼界,但是身体不免遭到风寒侵袭,以至于髡残之后时常受病痛折磨,当病痛稍减即潜心作画,故而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精力心血。在《溪山无尽图卷》中髡残题跋曰:“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残衲时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画或字一两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出一番事业,端教作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


【名称】清 髡残 云房舞鹤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水墨,淡设色,纵90.8厘米,横26.4厘米。(日)泉屋博古馆藏。


五、结语

          髡残的禅佛修为和绘画成就为时人以及后人所瞩目。龚贤、石涛等画家行属之赞自不必多说。周亮工,崇祯进士,后仕清廷,一生饱经宦海沉浮,文学成就极高,钱谦益赞其诗文:“情深而文明,言近而旨远,包涵雅故,荡涤尘俗,卓然以古人为指归,而不复坠于昔人之兔径与近世之鼠穴”。连钱谦益这样的诗坛盟主都为之盛赞的著名文豪和大收藏家,却是十分景仰髡残的人品和画学,并在《读画录》中特意作髡残小传:“人品笔墨俱高人一头……绘事高明,然轻不为人作。”

            张怡,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方苞曾为其作《白云先生传》,可见为名重者也。髡残《仿米山水册》中有张怡的一段题跋:“举天下言诗,几人发自性灵举天下言画,几人师诸天地……此幅自云效颦米家父子,正恐米家父子有未到处,所谓不恨我不见古人,恨古人不见我耳。”张怡认为髡残之诗乃是抒己性灵;髡残之画乃是心师造化,与米芾父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髡残之佛学乃是直指本心,而无开堂说法之俗套。如此评价,不愧为彼此心灵相契的老友和知己。

          髡残,天赋佛缘,朴拙耿直,自律谨严,以禅入画,不画僧佛乃有禅佛意,真禅画大成者也。时至今日,流传下来的髡残作品虽然与石涛、朱耷、渐江相比数量堪少,然其绘画所表达出来的怡然、通达、释怀,已经跳脱出遗民画风的桎梏,并远超其他三位画僧。作为遗民画家,尽管他也会不时表现出一些孤独愤慨,但更多的是积极乐观,他的禅隐从某种角度而言是为真正的大隐,在禅隐中体验朝夕焚诵的精神升华,在大隐中静享卧游山水的怡然自得,后而达成画艺、人格的至臻至美。

参考文献:

1、《石溪小传》 清代  程正揆

2、《四僧艺术与中国绘画的哲学内涵》 李德仁

3、《读画录》 清代 周亮工

4、《隔江山色》美国 高居翰  三联书店

5、《中国山水画通鉴》之《胸中逸气》 邵琦  上海书画出版社

6、《二十四画品》 清代  黄钺

7、《浦山论画》 清代  张庚


  魏云飞   1978年生于河北怀来,200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山水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协理事,天津市河西区政协常委,国家“131”创新型人才。



艺术年鉴


2001年《首届全国九大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中国美术馆);《黄宾虹学术展》(黄宾虹纪念馆);《第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中国美术馆)。

2002年《庆祝香港回归五周年全国优秀美术书法作品邀请展》获铜奖,并入选《2002年中国青年美术家百杰》;《水墨同盟2002首届画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展览馆);大陆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作品赴台展览。

2003年作品入选《盛世国风2003中国书画年展作品集》获铜奖(中国书画报社);《中

国画名家小品集珍》(中国文联出版社);《当代中国名画家邀请展》(淄博艺术馆)。

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入选天津地区优秀作品展。 

2005年“水墨中国”首届《书画典藏》中国画邀请展。 

2006年《中国画名家小品集珍》(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年入选“中国书画百杰”。 

2008年被评为中国画坛70后20杰画家,“水墨新力量”全国青年中国画学术提名展。 

2009年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天津展区铜奖,入选天津市第七届青年美展获金奖,入选“最具收藏潜力七零后二十杰”。 

2010年入选“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画名家50强”。 

2011年参加“荣宝斋”天津店成立一周年中青年画家邀请展。

2013年“林泉高致”魏云飞山水画展在山东青州书画艺术城举办。

2014年“清风徐来”魏云飞山水画展在河南郑州天下收藏举办。参加“2014南京青奥会美术大展”,参加APEC红亭画展;

2015年,参加《师心独造——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研讨会暨教学课选展》,作品《林泉清音》被天津美术馆永久收藏

版权所有:魏云飞艺术官网 © 2013-2022备案号:津ICP备13005986号 技术支持:新动力网络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447号